數學堂: 「槓桿」前要想「去槓桿」
「財務自由」是一個近年被人提在口中的名詞。
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。
簡單地說,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。
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,如果進入這種狀態,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只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假設人一生八十歲命,花了二十二年時間學習,六十五歲退休。
即是說人一生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於工作上。
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份樂趣,也是一份滿足感。
如果你從事一份自己不享受的工作,或是毫無滿足感,我會建議你提早為財自準備,贖回自己的時間。
但如果單靠儲蓄及投資,往往需要二十年或以上的時間,加上學習需時及「學費」高昂,
對於一般人來說,大約要五十多歲方可成功。
- Archimedes: Give Me a Place to stand, and I will move the Earth

- Einstein :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8th Wonder of the World

如果同時把「槓桿」及「複利」,放進你的組合,「財務自由」自然指日可待。
只是長時間的槓桿不但倍大「回險」,同時也倍大「風險」。
而最大的問題是「斬倉風險」,如果你在金融市場長勝,但只要「斬倉」一個次,便會承受巨大的永久損失。
某程度上,我認為風險的增幅是多於回報的增幅。
所以,在桿杆的事情上,桿杆的增加,風險管理的議題就更加重要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按:
- 上堂個時成日話,人生有二個遺憾
第一,人活著但沒有夢想,不知自己的需要。
第二,人知道自己的夢想,但因為學業成績的問題,要跟夢想說再見。
- 但還有其他的遺憾,工作多年後,發現不想為錢而工作,但因為人到中年,
背負了年輕時沒有的責任,不得不硬著頭皮做下去。
- 人生當然還有其他的遺憾,有空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