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

Q4 2021 季結 -(第九季季結)- 迎接轉手之時

 Q4 2021 季結(第九季季結) - 迎接轉手之時



在電腦前,靜靜地在鍵盤上思考這些年的經歷。 

默然打開上一年的手記

對於投資這回事,真是球不得不投。 

因為某些事,整理了過去的經歷。

這一年,更多的離別,也將會有更多的離別。

特別是經常捉我去行山的 S 

投資令我感受的是「對心安的追求」。

這一種心安,投資如是,信仰如是,兩者是相輔相成,並不是排他的。

「如果我們不曾相遇」是給 這兩年遇到的人。


因為痛心,所以失眠,
因為失眠,所以投資;
因為投資,所以遇到每一個你們; 
因為你們,做就現在的 Kano。



簡單一說今年的手記: 


Q1/ 2021: 

市場漸明朗下,機會不斷減少,明顯的套利機會不復存在。

從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 (BPY)私有化一事中,得知資產管理公司(Assets Management)的存在,簡直是房托的上位企業。而不同類型的資產管理公司更是應對多變未來的良方。

投資資產管理公司為應對高通脹的另一個核心。

順手烏鴉了ARK一下,一堆Dream Stock 果然2021 會價值回歸。


Q2/ 2021: 

自2020年股市崩盤後,藉大量的能源債券取得豐厚收益,對能源具有初步的認識。

於年中重新審視時,發現傳統能源天生具有衰退(Decline)的特點,如果不一直進行投資,其產出將會不斷減少,加上近年種種因素,傳統能源一直處於underinvestment。

而在2020年時,Tesla 異軍突起,全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,所有的資金也跑到產能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。

但在「回復正常」的大前提下,能源需求必定回到疫情前,傳統能源很可能會進入「超級周期」,故布局於上游及中游能源。

在滴滴打車(DIDI)的風波中發現投資的巨大風險,投資是按確定性來進行,筆者一直奉行「先風險,後回報」,政治風險是無法計算的,當時實在不是擁抱風險的時候,在Facebook出文提醒 ,這一年並沒有踏中中概股的風險。


Q3/ 2021: 
「高通脹」果然應驗,而通脹是主要來自能源及供應鏈(物流)。

鑑於兩者皆於結構性的問題,是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聯邦儲備局司長放棄「暫時性的通脹」的說法,宣布Tapering ,及預計2022年進入加息周期。

增加利率的時間表比筆者預想中的時間早,也因為2022年的大前題是「加快Tapering 及 開始加息」。

在增加利率的環境下,Yield Spread 將會收窄,所有固定收益資產的價格也會受壓,只是受於年期及信用評級而有不同的影響。

作為準備,筆者清掉手上最後一筆債劵,並把手上所有封閉式債劵基金也清掉,並把所得的資金轉入房托及封閉式股票基金,進一步加強抗通脹能力。

另一件事則是加拿大資產進行了完美的價值收復,在賣掉部分房托取回資金後,投放於當時金融資產仍處於低位的英國,目標正是當地的金融服務業,這是另一場價值收復之旅。


Q4/2021: 

公務繁重,難以分心,只能慢慢微調組合,增長股進行分散化處理,把NVDA 放入核心持倉。

清掉非核心的持股及部分加拿大持股,套取資金,投放於英國及歐洲。

因為未來結構性的問題,決定兩邊下注,在Value Pick 中持有 傳統能源 及 航運。

因為對能源的推測,現時全中,能源價格果然在高位,會在 2022年定期檢視,暫打算會在 2022- 2023 年慢慢減持能源獲利。



回報方面: 


「供樓養家倉」「家母沉船倉」 的投資目的唔同。

主倉因為可能會因為 供養或是 其他臨時需要而具有相當比例的現金流。

所以投資目的為:「現金流為主,增值為副」


「家母沉船倉」 的目的是 提升倉值,於2028 年達成 最少100萬。

按投入金額25萬,即是在七年時間內升四倍,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。

所以投資目的為:「增值為首,現金流為副」 


按現今的時間及能力,Kano 大約只可持有 50隻股票/債劵,再多便會管理不了。

這便是能力的極限。 


關於 投資進入第三年。

- 由第一年的「製造現金流」

- 第二年的 「慢性去槓桿」

- 第三年應是「減少放水下配置」

     - 等待 Fed 收水、加息,到時便會是「轉手」重新配置 「固定收益資產」 之時。

     - 我們必需承認 2020及2021年 的獲利是 「Abnormal」,按現時的情況,

       在 2022 年收益理應會回到正常,必須做好心理準備,對投資有「合理的期望」。

     - 來年波動性的增加是必然的,請做好風險分散的準備。

    - 當然,對於 2022年的埋伏經落下,只待陷阱發動之時。(加息來臨之時。)


地區上,仍會跟Q3 2021 的想法,現金流分散於全球,增長則集中美國。 

未來可能會投資日本股票,有一點頭緒,只是資金是個問題,

都係個句,好公司太多,資金太少,等現金流回血。


供樓養家倉 

- YTD: ~52% 

- Since Inception: 7倍達成,走向8倍。

  (9/19 - 12/21)

    「一堆隊友跑在前面,用盡力都追唔到,簡直是怪物。」


 家母沉船倉

- 業績: 101.29% 


(於4/21 成立,注資15萬,及後 10/21再注資10萬,由於涉及注資,應用業積比較準確。)


柏檔懶人倉

- 業績: 27.15% 


(剛巧於年底幫柏檔Review,平均一年只會見兩次面,是那種一動也不動的極懶收息組合。)

(今次Review後,終於加入了一點增長股,下年回報應該高一點。)


- 關於市面的投資KOL,不少會提出「牛熊並存」、「表牛實熊」。

- 把NQ 最好的5支股票拎走,就會發現是「熊市」。

- 其實,一切都是「價值回歸」,普通不過的事,不用驚奇。


這是我的心底話(不喜勿插): 

- 關於回報,過去兩年(1/2020-12/2021)「Abnormal」,是極容易獲利及跑勝大市的兩年。

- Kano 不時想起數年前寫過的文,投資是關乎人的性格和投資目的

- 如果你是追求獲利(Seeking Alpha),而沒有跑勝大市的話,請好好考慮投資於指數。

(現金流是具彈性的數錢遊戲,跑輸指數是十分正常的事,畢竟我們要的是「自由」及「彈性」)



有關這些年遇到的人,kano 在TG活躍差不多兩年。

遇到形形式式不同的人。

有些人成為隊友,不時一齊查數、交流,齊心進步。

有些人聽了意見,改變打法,慢慢獲利,享受數錢的樂趣。

有些人聽了意見,但只接受「岩聽的說話」,結果現在食風險。

有些人聽了意見,但又覺得搵錢慢,跑去玩加密貨幣。

有些人認為巴老不計數,是一個糟老頭,不睇也罷。

有些人認為分散風險是垃圾,集中火力,然後把身家放在風險之中。


投資的環境就是多元且變幻,也成了不同的投資者。

正如行山時遇到的人。


兩年前、兩年後,

- Kano 仍是那個 Kano

- 那個喜歡穩穩定定地數錢的人。

- 那個喜歡分散風險、自認無知的現金流投資者。

- 最多是現在慢慢多了一點價值投資的影子。

- 「先風險,後回報」、「追求確定性」真的幫我躲過不少陷阱。

願 保持初心。








15 則留言:

以文會友。

你的留言是一份 支持 及 肯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免責聲明


本網頁屬個人網誌,一切言論純粹是表達本人的個人意見或經驗分享,無論在任何情況下,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,也不構成要約、招攬、邀請、誘使、建議或推薦,本人亦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。


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, 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,概與本人無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