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

隨筆手稿: 其實關於樓 - 「自住樓」 及 「投資樓」。

隨筆手稿: 其實關於樓

香港平均房價達970萬冠全球! 租樓平均每月2.2萬元

其實關於樓的討論。

主要是關於 小凡哥 及 另一位師姐。


起因是不少谷友叫 小凡哥 Full Pay 買樓,

對於非谷友,簡單介紹 小凡哥 的情況。

三十而立,因工作優秀,得到數百萬,決定提早退休。


然後於 2020 年上連登投身股海抄底,

輸到滿手鮮血,後得筆者 執倉 及 改變打法,

成功收復失地並完成投資目標。

 現每月收二十多萬(股息+期權金)(2021年中完成去槓桿,正式財自)。


因為凡哥被動收入強勁,而沒有「自住樓」,所以一眾谷友建議入手自住樓。

但是投資理財是十分個人的,按照小凡哥的情況,

雖然筆記認為 「自住樓」是必須,

但對於小凡哥來說卻不是「現在」就要買。


正所謂: 「發計有三,一是單向而發,二是雙方互發,三是融會貫通」


當明白到 小凡哥 的情況,

其實筆者早於年初期問及將來的事 - 「是否離開香港。 」

如果他決定離開,自然便不應該買樓,因為現在買,只會被鎖三年。

如果他日打算留港,亦可在四年後透過投資所得 Full Pay 買樓,而不用擔心影響組合,形成「必勝」的局面。 


但如果為了「現在」 買樓,為了支付首期,便需Draw大量資金,

令組合攻防能力大減,並在未來幾年露出了致命性的弱點,

如果這幾年出現巨型的跌幅,勢必重新「打工」。


是以,

這是一個為了 小凡哥 而定下的「保守」打法。


至於另一位師姐則是「未諗得通。」

對,

我認為 她「未諗得通。」

人,

也不一定是為了樓而活,

或是,

人,

生下來不一定是為了買樓。


至於另一個議題「投資樓」,即是第二層樓。

一般來說「投資樓」是收租樓,購買時只可作50% Mortgage。


假設買入700 萬樓,投入 350 萬為首期,另外一半借銀行。


係人都知,香港樓租金回報率低

2月份私人住宅回報率


700萬的樓,回報在2.2%  - 2.3% 之間。

算好一點,即是 收租金 HKD 161000. (700W*2.3% ) . 

扣掉 物業稅 後為 HKD  141,680               (161000 - 161000*0.8*0.15)

而因為你是投資樓,需計及 15% 印花稅,即是實際投入資本為  455萬  (350W+105W) 

槓桿後回報為 3.11% 

計及維護成本、租霸風險、供樓利息 後,收益率只會更低。

而因為樓宇還處於槓桿情況,計及供樓的款項後,相信剩下的現金流不高。

嚴重者更可能出現「負現金流」。

(當然還有買賣律師及印花稅等一次性支出。)


關於進攻能力

普遍會運用中原CCL指數,

由1997 為 100點計,現時為 186.68. 

24年間,平均升幅只有 3.7左右。 (~3.625%)

如果按CGAR 計,只會更低。 

樓價急升主要來自近年的樓市刺激政策。

即使只計最急的年份,也只有8% 回報。

問題是,你要思考,未來的樓市會否按這個方向走。

在接近強國方針時,樓的價格如何?

中央再次强调,住房不炒房,靠炒房暴富的时代已经结束!


(筆者並不認同港樓樓價會跌,但認同樓價升幅會減慢,除非解放按揭或人工大幅增加。)

但是資金是有「機會成本」的,

當你決定了 「買樓」,就是放棄了「股票」的收益。


即使是使用 最為簡單的現金流投資,

買入PS & ETD,就月月收 5%-6%  Yield了,

按投入資金 455萬計 6% Yield,即為 273,000 每年。

計及 「股息再投資」後,成果只會更為拉得更遠。

經過「槓桿」後,就完全不是這回事。

而 「槓桿」 後再開展 「股息再投資」就會有天差之別。

(上計的「投資樓」收益是計及槓桿的。)


或是透過組合,利用工具資產及核心資產放大回報,及抗通脹。

即便是不精於投資也好,也應該聽過 領展 這頭怪物。

823>領展負債低有空間玩收購!儲貨長揸睇呢個價位|Link REIT - 收息股筆記簿

重回筆者對於「投資樓」的觀點,

「防高攻弱」,「極低的現金流」,「高昂的交易費用」。


To buy or not to buy, which dental practice is right for you? - Practice  Plan

To  Buy or Not to Buy 

自己諗


或者學小凡哥,先決定財自,

2020年用四百幾萬打上千萬資產,2021年去槓桿,完成財自,月月收 20 萬,

再幾年後Full Pay 買樓。


或者學隊友,怕太多貨係手,手多多做錯決定,

賣走一點貨,買入第二間物業收租來為防守用途。


當然對筆者來說,自然是一道「防火牆」,利用防守力減低風險。


所以,成日都話,現金流「進可攻」、「退可守」,正一 CLS 打法。


好多野,聽誠哥講,無死錯人。

樓是用來自住,炒樓就。。。。。。



至於有人不認同「投資樓」的定位及取向,

我只係希望你無計錯數,做到你的投資目的。

的確,

我也有朋友是以買樓收租,處理租務為樂。



你見我好進取,其實我好懶,今日的勤力只係為左聽日的懶。

我只係集中火力係我理解到的範疇。

- 地產、租賃、公用、REIT、固定收益、資產管理、科技、半導體

(只是能力圈一直在擴展就是)

正如,你唔會見到我買

- 遊戲、人工智能、電動車、流量引導、短片類、潮流品牌、內需、原材料

- 銀行、非必需品、餐飲、工業

因為我真係唔認識。

打,

只打有把握的球。

股民日誌】經典投資哲學——股神巴菲特的「棒球理論」

Leon 提我: 記住你的「初心」,點解要寫Blog。

        Kano:因為有一個叫 Leon 的人覺得我諗野有Sense,覺得值得整理分享。 


我的基友對我真好。

Btw,Rain 尼段片講得幾好。


隨筆手稿就係諗到什麼便寫什麼,有點沒組織就是,想討論多點就留言。



11 則留言:

  1. 有冇得入谷睇睇 想睇下大家分享 哈哈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要看谷主的心情,他不時會在連登開Group Link。
      看到谷主是 Kelper 就對。

      刪除
  2. 普通人買物業投資,真係為左租金/價格回報
    但其實物業投資 (不限於住宅),唔係買物業,買緊既係背後一個唔會call loan, 長達數十年既低息槓桿

    如果股權投資/價值投資係長線既,
    咁按揭加按既長年期槓桿同投資duration就係match既
    長錢就長投

    但孖展就另一回事,孖展係好平好方便亦唔洗供款
    但孖展並唔係利率咁簡單,重有LTV, Buffer等等因素
    孖展既利率同LTV係隨時都會改變,甚至突然歸0
    孖展就係短錢, 孖展買股/債的確係有利可淘,短時間內亦十分有效
    但長期孖展就即係"短錢長投", 終有一日會面對mismatch

    就正如你望住隻BAM都係長錢長投/長錢短投為主,短錢為副
    長短債結合運用,利用長債作為底蘊,孖展係適當時候作為必殺技使用
    亦係blog界所講"界王拳"既真正意義

    Starman所講槓桿就係為左去槓桿就係呢個意思,
    咁既話買樓其實就係為左買槓桿喇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成功地拋磚引玉。
      成功引得「高階玩法」
      所以槓桿前必先想去槓桿。

      另外,這也是防火牆的一面玩法。

      (尼度係初心者場,高階野遲少少先講 La )

      刪除
    2. 私樓如果係首置,9成按揭咁買到,就算樓價每年樓價只係升幾%,但因為槓桿大、息口低、首筆投入少,Leveraged IRR都應該有雙位數。
      但第二層如果淨係得5成按揭,租金回報率又咁低,就真係有大把選擇。

      請問Kano兄,你地係咪有Group,小弟都十分認同能夠長勝既投資者主要係玩現金流/大市指數型/價值型。但對CEF/REITS既了解實在唔夠,尤其疫情加速左數碼化轉型,傳統既retail/office reits好似增長已經唔快,所以想接觸更多。

      刪除
    3. 這是自住樓的重要性,也是值得買自住樓的情況。
      「投資樓」不但要50% 首期,更很可能因為 Multi-maortgage 的關係而只可借四成。
      彈性不足。

      TG Group 就要睇Admin 的情況,什麼時候重開。
      都係傾開 Reit / 地產 / Leasing / 半導體 / 金融保險 / 債劵 / Gaming / 電商 / 電子支付
      有時傾 藥業 / 能源 / 雲計算 / 查數簿 / 睇文

      Retail 及 Office 一直也是慢慢增長的,只是 823 是異類,容易先入為主。

      加上 Reit 的情況沒有 「傳媒說的那樣壞」,還好。

      刪除
  3. 買樓,仍然是我的目標
    只是時間應該是2-3年後

    就看是樓換樓,還是另外滾出一筆資金,購買物業4了
    到時將物業3出租,確保BB和老公,即使我有意外,他們仍能有瓦遮頭

    有了這目標,我才有動力,繼續努力學習投資喔
    至於日後是否真的買物業4,反而不太重要了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如果你堅持,我也不勉強。

      提你一下:
      1.- 準備Term Life Insurance,結果不幸有意外,立即贖回樓宇,
      另一半及兒子一方面有居住空間,另一方面不用面對樓宇按揭還款,你也明白另一半的理財能力。
      2. - 立下操作指示,如有意外時,你的組合要如何處理。
      3. - 長期增強變現 現金流的能力,當兩人日漸老去,主動收入下跌,及面對 病痛風險時的安全措施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收到晒🤗
      謝謝Kano 老師🙏

      刪除

以文會友。

你的留言是一份 支持 及 肯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免責聲明


本網頁屬個人網誌,一切言論純粹是表達本人的個人意見或經驗分享,無論在任何情況下,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,也不構成要約、招攬、邀請、誘使、建議或推薦,本人亦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。


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, 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,概與本人無涉。